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我的存在本來就值得青睞》讀後心得

對於 Sandy 的印象一直就是個美麗而又慧黠的女主持人,當然還有「綜藝天王吳宗憲的女兒」這個標籤,早在她以前 Yahoo 娛樂報時期我就知道這號人物,但老實說印象是非常薄弱的,這和她的來歷真是一點不相配。照理來說,爸爸是全台最頂尖的綜藝天王,女兒頂著這個光環出道,應該也要來個華麗的重磅出場,不過她卻是顯得異常低調,父親的名聲對她而言似乎並不太重要,從未見她主動提及父親的影響,又或許是因為老爸太有名,對她而言反而是個重擔,所以才要刻意忽略掉這部份吧。在這本書當中也是如此,她一次也沒提到過自己的父母,反倒是外公外婆,是她自序裡的主角,這本書其實也是獻給她外公和外婆的。全書由一段段獨立的故事組成,每段故事都有一位主角,作者藉由與主角之間的關係以及互動,透露出對於人生的省思,字裡行間都能夠感受到作者深刻的感性以及充滿哲理的思考,閱讀體驗是流暢且愉快的。全書內容豐富,除了各種故事之外,還有一些專業的理論論述〈因為作者上了不少課程〉,其中有個橋段令我印象深刻。 這個橋段是有關溝通的,作者提到了她去某個機構參與溝通訓練的過程,也親眼見證了一次溝通的失敗。這個溝通的橋段說起來也很簡單,就是一個女生一直很在意男朋友老是稱讚其他女生,讓她覺得很不舒服,她希望男朋友多稱讚她一些,而不是其他女生。聽起來是一對情侶間的小矛盾,不是太大的溝通難題,應該可以順利解決吧?結果卻是溝通失敗,關係破裂。這對論及婚嫁的男女,分開了,失敗的關鍵原因在於:男方是不願意溝通的。 這個課程把溝通分成了 4 個步驟: 1 不是把自己的感受講出來,而是清楚表達議題並爭取對方溝通的同意 2 極盡所能地跳過情緒、誇飾、腦補細節,敘述發生的事件和它帶出的感受 3 表達接納對方的感覺,表示歉意並詢問如何可以避免重蹈覆轍,達成共識 4 感謝其中一方願意表達、感謝另一方願意聆聽,溝通達成 這 4 個步驟看起來很完美,但是如果其中一方把門全部都關起來了,那麼這些步驟也都不起作用了。男方一開始的態度就是不耐煩的,他覺得女生小題大作,這點小事還要來什麼溝通課程,後面更是直接說出「我又沒出軌,妳有病啊」、「你是希望我怎樣」這類的話語,當課程老師要求男方道歉時,他爆發了:「我又沒做錯,為什麼要道歉!」女生看男生完全不在乎自己的感受,哭著跑出去了。作者看著這一切,完全不知如何是好,於是她明白了,世上的一切,就是建
最近的文章

《黑男邱比特的愛情經營學》讀後心得

   幾年前 youtuber 興起時,對黑男這號人物就有了些印象,時不時也會看一下他的影片。當時他的影片內容大部份是上街撘訕正妹之類的,要到聯絡方式就算成功,但他並不是在教男生要怎麼藉由搭訕脫單,並非情感類頻道,反而比較像在玩遊戲,運用各種新奇有趣的搭訕方式,看看女生的反應會是什麼。由於他搭訕的女生通常都很正,身為一名單身中年男子,這樣的頻道當然是有吸引力的。近年來頻道更轉型為街頭配對的方式,黑男退居二線,變成像是媒人婆的角色〈他自稱街頭邱比特〉,幫素人男女生作配對,這樣的企劃一樣需要和大量的陌生女性搭訕,也練就了黑男自在地和女生互動的能力。「如何自在地和有魅力的異性互動?」對我而言這是個議題〈我相信對很多人而言也是〉,所以當我知道黑男出書時,也買來拜讀了一番,看看這位和我年紀差不多的男生,是不是有什麼獨門心法,才能夠那樣自在地和正妹互動。   不過這本書其實主要並不是教男生要怎麼追求正妹,比較像是男女感情問題大合集〈如何善用交友軟體、熱戀後如何維繫感情、如何避開渣男渣女…〉外加他自己的個人經歷〈家世、和女友的相處、頻道未來的走向等〉,如何和異性相處聊天只是其中一部份,而且這部份也不算新奇,很多觀念我覺得是老生常談了,然而我還是覺得有些收穫,大概可以歸納為以下 4 點: 1. 自信 這個大概已經被講到爛了,如果想要認識新朋友,自信當然很重要,但是要怎麼樣才能有自信呢?要長得帥或是很幽默才行嗎?其實都不需要,自信是在自我表達中被培養出來的,一個很簡單的方式就是「很有精神、很有元氣地跟人講話」,這樣自然就可以傳達出一種陽光、正能量的形象。因此,如果想要有自信的話,就要學習慢慢表達出更好的自己。   2. 自然 如果你要向陌生人搭話,你必須讓對方覺得「這場對話是自然的」,你的主動搭話是很自然地發生的,這就有賴於平時功力的累積。日常生活中,除了有魅力的異性之外,其實我們也會遇到一些有興趣、想互動的對象,例如一位陌生人手裡可能拿了一本你也很喜歡的書、或是某個路人甲穿了一雙你覺得很有質感的鞋子,這樣的對象都會是我們有興趣的。碰到這種人時,你是否有辦法將內心的好感、善意自然地表達給對方知道呢?學習自然而然地與人互動,這也會是你和異性自在相處的關鍵能力。   3. 輕鬆 很多男生搭訕的目的可能就是為了脫單,這也是人之常情,畢竟路上遇見天菜正妹,誰不想更進一步認識呢?但

《人生不是單選題》讀後心得

本身年過 35 ,是個普通上班族,就職的公司又是中小企業〈日商〉,在原物料上漲、日幣貶值、訂單減少的情形下,深深感受到公司可能倒閉的危機。回顧自身,除了會一些日文以外,好像也沒有什麼專長,手上的飯碗要是丟了,可就是真正的中年失業危機了,所以一直都有在思索如何培養其他技能。現在自媒體發達,「個人品牌」似乎是顯學了,從早期的 blogger 到現在的 youtuber ,人人都可以用相當低的成本創建個人品牌。在這當中,我注意到了「寫作」這件事,雖然自知文筆不佳,閱讀量更是匱乏,還是厚著臉皮在網上搜尋了一番,看看是否有素人藉由寫作這件事,達成建立個人品牌,結果還真的讓我找到了,她就是本書的作者少女凱倫。〈本名花芸曦,這個名字也很有辨識度〉 這本書算是凱倫的自傳,描述她從小到大的生活和求學情況,以及從踏入職場到創建個人品牌的奮鬥過程,還有一些心法和建議等等。閱讀的過程中,我不免要把她的人生和自己的作一番比較。我自己的家境算是小康,從小不曾感受過經濟上的壓力,求學過程也算順遂,念的都是國立學校。〈但我沒有讀研究所〉凱倫則是從小家境就不太好〈書中提到她的媽媽要一人帶三個小孩,所以應該是單親家庭〉,她從幼稚園起就要幫忙作家庭代工,也曾經擺地攤,幫忙顧店等等,感覺經濟壓力也養成了她比較吃苦耐勞的性格。除了成長的過程辛苦以外,求學的過程也艱辛,她提到自己不是聰明的小孩,不會讀書更不會考試,升大學時選了輔大進修部大傳系,只因為「沒有數學又有攝影」,然而這也成為了一個契機,為了尋找跟本科系相關的打工,她選了一個電視臺工讀生的工作,這份工讀改變了她的一生,也是整本書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由於是早班工讀,上班時間是凌晨 5 點到下午 2 點,而且因為是新聞臺,時間上總是緊迫盯人,我節錄其中一段: 「工讀生的任務就是拿著帶子一直在公司內奔跑,進到剪接室搶帶子,沒有時間跟別人說話,甚至還會跟別人面對面相撞。但為了趕時間,即使跌在地上,連喊痛的時間都沒有,只想著要趕快站起來,把帶子送到副控。只要是午間新聞時間,就在副控室、片庫與剪接室來回穿梭,搭配著不同記者、攝影、編輯在剪接室周遭吶喊的聲音,簡直就像是戰場一般。」   即使是在這樣高壓和勞累的環境下工作,甚至颱風天還需要提早兩小時上班、晚兩小時下班,作者的內心感受都是「新聞相當有挑戰性」、「這份工作讓我很有成就感」

文案大師教你怎麼說話

你是一個會說話的人嗎?面對這個問題,想必很少人可以給出肯定的答覆。我們每個人從小就開始學說話,學了幾十年也少有人會認為自己是個會說話的人,走進書店,隨便抓一本都可能是教你怎麼說話的書,到底為什麼我們會覺得說話這件事情很困難呢?在《文案大師的造句絕學:再理性的人也把持不住》這本書當中,作者提到了一個很細緻的觀察:說話的目的,有很大一部份是為了「請求」。仔細想想確實是如此,小至生活中的請求〈例如說請別人幫忙拿個東西〉、大至影響人生的請求〈例如說面試、求婚等等〉,如果你的請求很少獲得別人的許可,那麼你當然會覺得說話是一件困難的事。 這本《文案大師的造句絕學:再理性的人也把持不住》是在 2020 年出版的新書,作者佐佐木圭一是位名符其實的文案大師,廣告業出身的他獲獎無數。但實際上,同樣的內容早在 2014 年就以另一串書名《一句入魂的傳達力:掌握關鍵十個字,讓別人馬上聽你的、立刻記住你》出版了。不管是哪個書名,總不難看出台灣出版商浮誇的創意,但是其實日文的原書名非常簡單,翻成中文就是「表達方式佔了九成」,就只有這樣。回歸正題,為什麼我們會覺得說話很困難?為什麼我們的請求老是被別人拒絕?重點並不在於我們請求的內容,而是在於:我們如何表達我們的請求? 作者說到,如果我們想將別人的 No 改為 Yes 的話,基本心法就是以下三個步驟: 1. 不將自己的請求直接說出口 2. 考慮對方的利益 3. 將自身的請求與對方的利益合為一體。 舉例而言,假設今天你想要邀約心儀對象吃飯,如果你直接對她說「請和我約會」,那麼對方會答應的機率幾乎是 0 ,因為你只想到自己的需求,完全沒考慮到對方。這道理聽起來很簡單,不過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人卻隨處可見:對你任意使喚的上司、出國時要你幫忙代買一堆東西的朋友、經常要你順便幫他跑腿的同事…,也許你會一時忍讓,但你絕對不會想和這樣的人深交。所以,回到剛剛的場景,想要邀約心儀對象,該怎麼做呢?按照作者的作法,他會建議你先了解對方的喜好。譬如對方喜歡吃法國料理,你就可以先查查哪裡有好吃的法式餐廳,然後再問對方要不要一起去吃。如此一來,你就不是只有提出自身的需求〈想約會〉,你是考量了對方的利益〈喜歡法國料理〉,再把自己的需求包在裡面。這樣一來對方點頭的機率就會提高。說白了,就是投其所好,當然這是個很簡單的舉例,作者的 3 步驟還可以再

美國是個怎樣的國家

如果說到當今世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應該是大家心目中共同的答案吧。不論硬實力〈政治、經濟、軍事…〉或是軟實力〈電影、文化、時尚…〉美國都是強勢地影響著整個世界。這位山姆大叔在二戰之後從英國紳士手中接下世界霸主的地位,就一直延續到了今天。不管你是喜歡還是討厭美國,身為世界公民的一份子,瞭解美國這個國家,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課題。那麼問題就來了,該如何瞭解美國呢?不是從電影漫畫還是時尚美食這些小地方著手,而是建構一個系統性的瞭解?這本大衛‧哈克特‧費舍爾所寫的「阿爾比恩的種子」也許能夠提供一個合適的答案。阿爾比恩是不列顛島的古稱,而現在的美國白人最早都是由英國移民過去的,所以追本溯源,我們可以說當年的英國移民就像種子一樣,到了北美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然後長成了現在美國人的樣子,瞭解這批人的來龍去脈,也就對美國有了一個大致輪廓的瞭解了。作者依照移居北美的時間和地點,將這批英國移民分成四種人:清教徒、貴族、貴格會、邊區人,在美國的文化和經濟發展上,他們各自佔據了一份重要地位,共同交織出了美國這個國家。 如果要問,在美國,受到英國影響最深的是哪一個地區?那麼答案肯定是新英格蘭地區。新英格蘭位於美國的東北角,主要是由佛蒙特、麻薩諸塞、康乃狄克等州所構成,這個地區之所以受到英國的影響最深,就是因為它是我們接下來要說的第一批人:清教徒,他們的所在地。 1602 年,一群英國移民搭著五月花號來到這個地方,他們大多是保守的清教徒,受過良好教育,有強烈的宗教信仰,渴望在新大陸上建立一個符合清教徒道德規範的國家。根據這個信念所發展出來的,就是高水平的文化和教育體系。波士頓交響樂團和波士頓美術館都是世界聞名的文化地標,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耶魯大學等等,更是世界級的頂尖學府。宗教的規範使得他們非常自律,排斥賭博飲酒等行為,但是對於教育卻是極度地重視,麻薩諸塞州的法律當中就規定父母必須教導子女讀書,強制要求兒童必須受教育,這在早期的殖民社會是非常罕見的,也因為對教育的重視,即使是下層勞動人口,譬如工人或女僕等等,識字率也在 50% 以上,這個數字甚至比當時的英國平均水平來得高。 說到對於教育的重視,還有兩點值得提出說明。新英格蘭地區的居民們,為了迫使子女獨立,不讓他們過於依賴父母,在孩子大了一點之後就會把他們送到其他家庭當中寄養,同時也會將其他的同齡孩子接回家照顧,這是為了讓孩子們提

不勞而穫是好事嗎

不知道大家對於自己的工作是否滿意呢?我想大部份的人可能都不是很滿意的,而不滿意的原因,不外乎就是薪水太低、事情太多、老闆難搞、過於勞累等等,我自己對於現在的工作也不滿意,但是我的原因可能不太一樣,我最不滿意的一點就是─太閒了!我任職於機械業,是某家日商的採購,負責處理客人的詢價、報價、訂單等等,然而現在因為不景氣的關係,訂單、詢價大幅減少,很多新產品的開發又面臨中國和東南亞的威脅,公司業績已大不如前,面對這樣的困境,卻不見上位者有什麼積極作為,身邊的同事也樂得輕鬆,辦公室成了聊天室,滑手機、吃東西、聊八卦、抱怨、看新聞和 youtube… 上班時間做這些事,反正沒工作嘛,一天 8 小時打混 5 小時, 3 小時做做樣子,薪水照樣領,這樣子的工作實景想必會讓許多人羨慕,但這真的是一個好現象嗎? 經濟學當中有一個概念叫作「租」。它是什麼意思呢?依我的理解,簡言之,就是不勞而穫的意思。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你有一塊土地,你將這塊土地租給別人使用,別人必須付你租金,這個租金的收入就是租。因為這份收入是不勞而穫的,你並沒有作任何努力,只是擁有了土地這個資產,就有了一份收入,這個收入就是租的概念。土地是有形的,租也可以用在無形的事物上,譬如工作。以我的例子來說,假設我一天上班 8 小時,打混 5 小時,老闆沒把我炒掉,也沒扣我薪水,那麼這 5 小時就是我賺到的租,因為這 5 小時我是沒在工作的,但是薪水照領,一樣是不勞而穫的概念。 這邊以工作為例再進一步說,假設我目前的工作薪資是 $35,000 ,而且假設我的次優工作是一名補習班日語教師,薪資 $23,000 ,那麼我從事目前工作所享受到的租就是 $35,000-$23,000=$12,000 ,這 $12,000 是我白賺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撇開工作成效和個人心情不談,假設老闆扣我薪水 $3,000 ,我不會離職;扣 $5,000 ,我也不會離職;扣 $10,000 ,我還是不會離職,除非他扣滿 $12,000 ,我才會考慮離職,這 $12,000 的收入,就可以說是老闆多給我的,也是我享用到的租。     租的概念再進一步探討,就有了「尋租」的概念。什麼意思呢?既然租指的是不勞而穫,那麼顧名思義,尋租指的就是「追求不勞而穫的投機行為」,尤其是指追求政府的優惠政策、圖利自身、耗費社會資源的行為。   假設今天

為什麼香奈兒的包包這麼貴

在我大學時期的時候,班上有位同學買了一個 CHANEL 的包包,要價 6 萬元。那是一個小型的斜背包,大概就是放一些化妝品小物之類的用途,外觀是黑色的,上頭有格子狀的紋路,摸起來的觸感頗有彈性,他告訴我那是用駝鳥皮去做的,上面還有氣孔。背帶的部份有金色的鑲邊,閃亮亮的十分貴氣,中間的扣子開關處則有經典的 CHANEL 雙 C 標誌。我的這位朋友是個男生,同志的身份令他的氣質顯得與眾不同,這樣的一個精緻包包與他相襯竟然毫無違和感,我覺得他這樣搭起來是好看的,但為了這份好看就要花掉 6 萬元?這也未免太貴了吧 … 我暗自心驚,百思不得其解。 對於奢侈品這樣的東西,我向來是十分困惑的,我不明白為什麼會有人願意花這麼多錢去買一個顯然售價和成本完全不成比例的東西。拿我自己平常用的包包來說,就是路邊攤清倉大拍賣時去掃來的,售價 80 元。合成的針織塑膠外皮,主要夾層可以放得下 5 本書,另外還有 2 個小夾層可以放些小東西。雖然外觀不起眼,但是堅固耐用,對我這樣的實用主義者而言,已經十分足夠了,當然,拿我的路邊攤貨和香奈兒相比是過於誇張了。確實以包包這樣的東西來說,除了置物的功能以外,另一個用途就是搭配上的外觀質感了,然而說到質感,市面上也不乏有著許多質感出眾但是名氣不大的小品牌,售價或許是 CHANEL 之流的三十分之一不到。如果消費者的要求是質感,這些小品牌一樣可以提供,然而為什麼就是有人願意花大錢買奢侈品,這些奢侈品廠牌也從來不需要擔心自己會喪失客源呢? 簡單地說結論就是:需求決定了價格。奢侈品的天價,是由終端消費者的需求所決定的。 一般我們會認為,售價就是「所有生產成本總和 x 利潤率」。如果商家將利潤率訂得太高,我們就會說這個商家黑心不老實,明明成本低還賣那麼貴,擺明要敲竹槓。成本的總和加上合理利潤,才是一個合理的售價,所以也可以說,售價是取決於成本的,這是一般人的邏輯,也可以說是會計學的思維。但是經濟學的思維恰恰好是倒過來的,是由終端消費者需求的「性質」來決定產品的「售價」,再由這個售價反向決定了各個生產要素的「成本」。 以香奈兒為例,它的終端消費者的需求性質是什麼呢?既然是購買奢侈品的客群,他們的需求重點很可能就不是功能性,而是身份和品味的展現。既然是要展現身份和品味,奢侈品的售價就不能太低,反而是要盡可能地高,才能滿足此客群對於精品的需求。而